肺與肝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1-03-08 閱讀:1419

1、肺肝相關的理論探討
肺居上焦,其氣肅降;肝居下焦,其氣升發。肺肝關系主要表現在氣機的調節方面,肝升肺降,相互協調,則人體氣機能夠正常地運行。
五臟之中,肝應春令,主升發萌動,“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,皆必借肝膽之氣以鼓舞之,始能調暢而不病”。清·周學海《讀醫隨筆》提出,人之生機系于肝,氣機之升動亦始于肝。肺為華蓋而位居內臟之巔,肝之升,助肺之宣發,宣發已,極而肅降下行,故肺以肅降為順。肝升肺降,協調配合,全身氣機升降得以條達舒暢,五臟功能方能正常。
2、肺肝相關的經絡聯系
《靈樞·經脈》“肝足厥陰之脈,起于大指叢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后,上腘內廉,循股陰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小腹,挾胃屬肝絡膽,上貫隔,布脅肋,循喉嚨之后,上入頏顙(háng sǎng,意思是咽喉)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于巔;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里,環唇內;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”。
足厥陰肝經:① 起點是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,止點是頭頂、脅肋部(期門)、唇內、肺中;②在肺中交給手太陰肺經;③內聯的臟腑有:肝(屬肝)、膽(絡膽)、胃(挾胃)、肺(注肺中);④經過的重要部位是:繞陰器,抵小腹,布脅肋,連目系,上巔頂,環唇內。
《難經·二十三難》:“經脈者,行血氣,通陰陽,以榮于身者也,其始從中焦,注手太陰陽明,陽明注足陽明太陰,太陰注手少陰太陽,太陽注足太陽少陰,少陰注手心主少陽,少陽注足少陽厥陰,厥陰復還注手太陰。”
《靈樞·經脈》各脈的循行路線是獨立的,彼此之間的連接,設計了“支脈”而形成首尾的大循環,此外《靈樞·營氣》則引進了任、督二脈,構造了另一種小循環,黃帝日:“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于胃,乃傳之肺,流溢于中,布散于外,精專者行于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”又云:“其支別者,上額循巔下項中,循背入骸,是督脈也,絡陰器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里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”
營氣的生成與運行,是先由胃所納水谷之氣(中焦之氣),上輸于肺,依次流注十二經(即按上述脈序),最后由肝經別出支脈,與督、任連接,回流至肺而完成循環。
3、肺肝相關的五行規律
肝病與他臟的關系,有肝木乘脾土、木火刑金、肝不藏血致心虛(木不生火)、木盛火熾(肝木過盛致心火熾盛)、肝虛及腎等病理變化。從上述可見,金本克木,但臨床上肺肝關系多見木火刑金之證,金旺克木、金不克木并不多見。
金旺克木即肺肅太過,肝氣受制。臨床上對于肝氣證候常用肅肺佐治,所謂“佐金平木”。但單純由肺形成的肝病并不多見。金不克木當為肺虛而引起肝旺,臨床上亦比較少見。肺痛后期雖有出現,多與腎虛不能養肝有關。
木反侮金亦稱“木火刑金”,是由于肝氣郁結化火,或升發太過,氣火上逆,則上灼肺陰,影響肺氣肅降,導致肝火犯肺的同病現象。
以五行理論來解釋,肝木過旺反侮肺金;從臟腑特性看,肝體陰用陽,易化火;從氣機關系來看,則肝氣上升,氣火過旺,更易上逆灼肺。
因此,本證的關系,主導一面在肝。
4、肺肝相關的生理特性
從肝的生理特性為主導一面來認識,即可體現兩臟之間相關的聯系。
肝為剛臟,性善升動,善條達而惡抑郁,體陰而用陽。其生理特性有以下兩大方面:
(1)肝為剛臟
肝為剛臟,亦稱“肝性剛強”,是指肝氣主升、主動,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。
①肝在五行中屬木,肝氣具有木的沖和條達,伸展舒暢的特性;
②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,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;
③肝內寄相火,主升主動(以上三方面皆反映了肝為剛臟的生理特性);
④肝病常表現為肝氣升動太過的病理變化,如肝氣上逆、肝火上炎、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等(此從病理方面反證了肝氣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);
⑤治療上多用鎮肝補虛,以柔制剛的治法,以合木之曲直特性。
(2)肝主升發
肝主升發,亦稱“肝主升生之氣”,是指肝具有升生陽氣以啟迪諸臟,升發陽氣以調暢氣機的作用。生理上,肝氣具有條達舒暢,升發生長和生機盎然的特性,肝氣的疏泄功能對全身氣機具有升舉、疏通的作用,是維持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等功能活動穩定有序的一個重要條件。而且肝氣以升發為順,主一身陽氣之升騰。
肝氣主升發的生理特性,決定了肝的病變以升泄太過為多見。例如肝為剛臟與肺為嬌臟相對而言,肝氣主左升,肺氣主右降,左升與右降相反相成,剛臟與嬌臟剛柔相濟。如果肝氣升動太過,肺氣肅降不及,則出現“左升太過,右降不及”的肝火犯肺的病理變化。另外,臨床上肝陽上亢,肝氣上逆等病理變化,均體現“肝氣肝陽常有余”的說法。
5、肺肝相關的病理特征及治療要點
古人謂“肝體陰而用陽”,藏血之體易虛,表現為陰虛、血虛;升發之性易亢,表現為肝陽、肝火亢盛;陰虛陽亢,又易動風,這是肝病的特點。在這一特性上,治療要點應注意:
①疏肝法疏散肝氣郁結,柴胡是主藥,但柴胡性主升發,易劫肝陰,其他疏肝理氣藥也大多辛溫香燥,可考慮與柔肝止痛的白芍、當歸之類配合運用為好。
②清肝,瀉肝,清解肝熱,瀉除肝火,以治亢盛的陽熱。
③平肝,鎮肝,用息風潛陽、金石重鎮之品以治療陽熱亢盛引動 “肝風”之證。
④養肝,柔肝,以柔潤益陰養血之品滋養不足之肝血肝陰,克制肝之過于剛燥。肝陰肝血虛證與腎陰虧虛密切相關,故常肝腎并治。
病理上,肺肝升降失常可互為因果,相互影響。如肝郁化火,氣火上逆,灼傷肺陰,可致肅降失常,出現面紅目赤、急躁易怒、咳逆上氣、胸痛、少痰、甚則咯血等癥,稱作“肝火犯肺”或“木火刑金”。若肺失清肅,燥熱內盛,過制肝升,使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在咳嗽的同時,常出現頓咳不斷、胸脅脹痛、一瀏清志不舒等癥。
肝火犯肺證,常見于氣管‘、支氣管炎,肺炎,支氣管擴張等疾病。治宜清肝瀉肺,方用咳血方、·黛蛤散合瀉白散。肝火犯肺,病變重心在肝,清肝火為當務之急,配合清肅肺金的藥物。咳血方,瀉肝火、清肺熱,適宜于肝火犯肺的咳嗽咯血之癥。根據病情加用麥冬、知母等養陰清熱之品,用于肝肺熱盛傷及陰津者。黛蛤散平肝瀉火,瀉白散瀉肺清熱,合用則清肝瀉肺,亦宜于肝火犯肺之證。
I 版權聲明
本文摘自中醫肺臟功能的理論及其與臟腑的相關性研究,湖北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論文,2009年5月。編輯/大熊
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