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全國服務熱線:400-800-5199 英文版

    AOMRON

    健康與生活技術與應用

    聊一聊“肝為將軍之官”

    發布人:奧姆龍   時間:2021-01-20   閱讀:1618

    I 摘要: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出自《素問·靈蘭秘典淪》,是古代醫家采取涵象取意之法對肝的特性的概括。然而,如何理解“將軍之官”,自古注家爭論不休,難得定論,致未發古圣之訓意,今人理解起來也頗為牽強。筆者通過對諸家注解進行分析,結合《黃帝內經》(以下簡稱《內經》)上下原文的表述內涵和其生理功能、病理表現,對該句的理解進行了提煉、總結。

    聊一聊“肝為將軍之官”
    張寶成,馮婷婷,駱春梅,高永翔



    1諸家注解之識
     對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注解自古醫家說辭不一,但基本可分為兩種觀點:其一,從將軍者曉勇善戰、剛果專斷取象診釋肝之特性。如王冰注曰:“勇而能斷,故曰將軍”,李中梓曰:“肝為震卦,牡勇而急,故為將軍之官”,其二,從將軍者尚武好動、性急善怒取象解釋肝之特性。如張景岳曰:“肝屬風木,性動而急,故為將軍之官”,張志聰曰:“肝氣急而志怒,故為將軍之官”揮鐵樵云:“肝主怒,擬其似者,故曰將軍。怒則不復有謀慮,是肝之病也”,《新編黃帝內經綱目》曰:“肝屬風木,藏血主動,性動惡怒,故喻為將軍。肝藏魂,有協助心神之用,故出謀慮”,前者側重于從肝之生理闡釋,而后者側重從肝之病理解故。

    2《內經》解讀
     縱觀《素問·靈蘭秘典淪》對十二臟腑之論述,主要闡述其生理功能,及其在生命活動中主要作用。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’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三焦者,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”心、肺、脾、胃、’腎、心包、大小腸、三焦、膀胱俱言其生理功能,并未闡釋某臟病理表現。
     而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是言其生理功能,其后即云“謀慮出焉”,則足以表明將軍者為智謀勇略、沉著鎮定之意,而非善怒急躁、好動魯莽之屬。“怒”為肝之志,是其肝氣不疏、氣機不暢病理狀態之情志表現。如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曰:“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小腹,令人善怒”,《靈樞·本神》云:“肝藏血……實則怒”。故以“急”、“怒”、“動”、“勇壯”詮釋肝之特性似與上下文意不符。
     從肝之生理來看,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“木曰敷和”,“(肝木)其性隨,其用曲直”。所謂“敷和”即布散、溫之意。所謂“隨”,柔和也,如張景岳所云:“柔和隨物也”,與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載的“在氣為柔,在臟為肝”之意同。“曲直”者,能屈能伸,柔韌剛毅。這說明肝柔和而剛毅不屈之象,而非剛強暴急之晦。肝者謀慮于內,陽剛其外,而能安內以攘外,如將軍之職能,內安黎民,外御敵侵。所謂謀慮者,運籌于內、陰柔蓄發是也。一者,肝體陰而用陽,體陰者乃能藏血。蓄藏陰血以待升發之機調度布達,奉養周身。陰血充足,以制亢陽,陰平陽和,氣血調暢,則五臟安和。二者,在其經脈系統,肝經為厥陰,兩陰交盡之界,蓄發生陽之機。所謂陽剛于外者,其一,肝主升發疏泄,條暢氣血之能。肝者厥陰,陰盡陽生,陽氣生發,為一身氣機升降動力之源。氣機升降有序,暢而不滯,氣血調和,正氣疏達布表,御邪于外,固護肌表,百病不生。其二,肝主乎筋,為“罷極之本”,肝氣剛毅,筋脈得養,則能耐勞持力,勇而剛果。故肝以陰柔為體而得其謀慮出焉,以陽剛為用而具疏泄暢達之能。
     因此,綜上所論,《內經》中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實為闡釋肝之生理特性而非病理表現。
     
    3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生理意義

    3.1肝司將軍之職而行調度調節之能

     將軍者,司其統帥之能,總領調度全軍而捍衛國之安定。欲得統領而安定全局,必得先謀慮揣度而后行。其謀慮者,陰柔而蓄發。肝藏血,受納脾胃生化之血而藏之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曰:“飲食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氣于筋。”飲食入胃,胃氣消磨腐熟,脾為胃行其津液,化而為血,散布于肝,肝有所藏,疏注流筋,筋得所養,柔韌而持力。肝血得藏,肝陰充足,以制亢陽,使肝之陰陽平和。肝主疏泄,所藏之血必經其疏泄之能而調度調節血量布散周身,以濡養臟腑百骸諸竅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云:“故人臥則血歸于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”此若戰事將至,將帥布陣,調度兵士出擊迎戰。
     肝藏血之“藏”亦有約束、固攝之意。血藏肝內,輸布調度于諸臟腑脈絡,使之循行有序,緩和有度,不得妄行。若肝氣不調,疏泄失常,氣機逆亂,血隨氣逆,以致脈絡傷損,百病猶生。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“大怒則形氣絕,血菀[yù]于上,使人薄厥”,傅青主曰:“夫肝本藏血,肝怒則不藏,不藏則血難固”,唐容川云:“有怒氣傷肝,肝火橫決,血因不藏”,肝者,將軍也。肝病則謀慮不足,調度調節不能,軍隊散亂,戰必受挫。故此,肝行將軍之職,而調節布達周身氣血,疏注臟腑百骸以養之。


    3.2肝氣疏泄,調鼓衛氣,達表抗邪

    肝為陰中之少陽,通乎春氣,而主升發之令。春氣溫和,陽氣始升。此時之陽為少陽之氣,為一年陽氣之始。春氣暢達,陽氣沖和,升發之機旺盛,萬物萌動而生新。肝氣充盛條達,則升發一身之氣機。氣機條暢不郁,肝氣疏泄少陽之氣由內而外達,輸布肌表,衛氣得充,衛氣充而腠理固密,外邪不可干。衛氣者,化于水谷,其性剛悍驍勇,慓疾滑利,布于肌表,御護體外,猶如國之軍隊,固守邊疆。然衛氣功能發揮,由肝統領、升發、疏泄。肝帥衛氣,猶如將帥統兵,固衛肌表。
     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書《內經》注解中載:《內經》稱肝為“將軍之官”,后世醫家以此而謂其“志怒氣急”、“剛悍用強”。今讀《明堂經》,始知不止如此。其曰:“肝者,干也。”《爾雅釋言》曰:“干,捍也,即相衛也”,可見以“干”相稱,重在說明肝之生理上具有護衛人體之能。《靈樞·師傳》曰:“肝者,主為將,使之候外。”肝為“將軍”以“候外”。正如張景岳所言:“肝者,將軍之官,其氣剛強,故能御邪而使之候外。”當外邪襲表,肌表不固,為邪所客,衛陽被遏,則體痛惡寒,頭疼不舒,鼻鳴涕出。此可能為肝氣不足,升發之力弱,不能疏泄調度體內之陽氣輸布于表以實衛,以致衛陽被遏,無力抗邪。肝司將軍之職,主升發疏泄之能,布陽助衛,護衛于外,以實其表,抵御外邪侵襲。
    在經典方藥應用之中,發汗解表之藥具有升發肝氣,疏陽布表以助衛氣之能。如《本草經解》云:“麻黃氣溫,秉天春和之木氣,入足厥陰肝經;味苦無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陰心經。氣味輕升,陽也。心主汗,肝主疏泄,入肝入心,故為發汗之上藥也”,且陳修園在《神農本草經讀》中亦引用此說。《本草崇原》云:“植麻黃之地,冬不積雪,能從至陰而達陽氣于上。至陰者,盛水也;陽氣者,太陽也。”此即是麻黃入肝而升發少陰之陽,疏泄于太陽之表,以助表實衛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“辛甘發散為陽”,“氣薄者發泄”,氣薄而辛散,入肝而主升發氣陽之令,桂枝、麻黃之類,味辛氣薄,升發肝陽,以暢達肝氣,使肝氣疏陽布表。
     
    3.3木氣生升,助化心君
     冬至一陽生,陽氣生升,春溫氣和,其氣少陽,肝氣升發,得水中之真陽涵育,木中相火漸旺,肝氣疏達上濟于心,使心火升浮。肺者,其性涼降,收斂心火,下藏于腎,以資真陽。火為木之子,木為火之母,木能生火,既是肝木左旋升達腎中真陽上濟于心,肺金右降斂心火下入于腎。金木升降,水火既濟。黃元御《四圣心源》云:“離火上熱,泄而不藏,斂之以燥金,則火交于坎府。坎水下寒,藏而不泄,動之以風木,則水交于離宮。木生而火張,金收而水藏。”
     故心火之生實源在腎,而非在肝,但火之生必由肝之升發。“肝者,將軍之官”,“肺者,相傅之官”,共調其上下,安和五臟。腎即是百姓者,其位在下,心為君主者,其高而在上,百姓與君主不相直接維系,必得將軍、相傅為其中介。故將軍、相傅扶助君主治理天下如是,使之上下有序,升降有道,不背綱常之理,國家安泰榮昌。若肝氣異常,升降失序,氣機逆亂,則上下不濟,百病猶生。
     綜上所述,“肝為將軍之官”實為肝之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。肝像將軍,志和氣達,柔于內,剛其外。體陰而用陽,曲柔而剛直,藏血而調度氣血,榮養臟腑百骸;升發少陰之氣以化生君火;主升發疏泄而助衛固表,總覽一身氣機升降而出乎謀慮。故肝氣不調,百病生焉。

    I 版權聲明
    摘自:新中醫,張寶成 馮婷婷 駱春梅 高永翔,2013年2月第45卷第2期,原名:“肝為將軍之官”淺說。編輯/大熊
    返回列表
  • 色情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