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更高 第一節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1-01-20 閱讀:1258
不過我在路上瞥見了兩個兒童。等從他們身旁經過,我 才看清楚他們的面相——典型的瑪雅人,頭發又直又黑、五 官又廣又平,如同我們在經典瑪雅石碑上的壁畫里或雕像上 所見的那樣。但是有些事情卻看起來不大對勁。這些孩子, 看起來十歲上下,卻有點太胖了。要是在阿肯色州、俄亥俄 州或者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路上看到這些小胖墩,我并不奇 怪,但是在尤卡坦見到他們,我頗為意外。
“在這里居然也發生了。”我告訴同行的格洛麗亞。她知道我在研究肥胖癥,所以心領神會地點頭。令我意外的是, 肥胖這種流行病居然傳播得如此之遠,甚至抵達了發展中國家的偏遠地區。后來,當我向紐約大學的一位同事談起這次 旅途見聞,他告訴我,加納也是同樣的情景:“三十多年前, 我在那里工作的時候,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營養不良, 而今卻是肥胖。”
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變得越來越胖?縱觀歷史,溫飽人 口首次超過了饑餓人口。在全球,1/3的成人超重,1/10的 人肥胖。世界衛生組織預計,到2015年,超重的成人數量將達到23億,相當于中國、歐洲以及美國人口的總和。與此同時,世界各地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也都在不斷增加。這 是因為垃圾食品吃得太多,并且鍛煉得不夠嗎?
作為一名研究人類健康的醫生及科學家,對于人類為何普遍開始發胖這個問題,我感到既不安又著迷。而且,我相信,我摸索到了一些關鍵的線索。但是在我展開它們之前,我想先討論另外一個相關的問題,正是對這個問題的追問使我迂回地發現了這些線索。這個問題就是: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越來越高?
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,許多國家的人均身高都在不斷攀升。對于這件事情的緣由,最通常的解釋是:營養更好了唄。對此你很難反駁。在發達國家,我們的確要比祖輩們吃得更多,不過,是否吃得更好則是另外一回事。饑餓幾乎成了遙遠的記憶,在這個意義上,營養當然改善了,我無意低估它的重要性。但是,如同一直以來所做的那樣,我關注的是微生物對人類發育發揮了什么作用。
早在1964?1973年間,哥斯達黎加大學的一位微生物學家及公共衛生專家列奧納多-馬塔(Leonard。Mata)就研究過兒童營養不良與感染的關系。他選擇的地點是危地馬拉(Guatemala) 一個叫圣瑪利亞考克(Santa Maria Cauque)的邊陲小鎮。在當時,危地馬拉的兒童夭折率相當高,達到了9.6% (在今天的美國,這個比例只有0.6%), 衛生條件也很差,許多兒童死于痢疾。馬塔和他的同事們發現,越是經常患痢疾的兒童生長得越緩慢。疾病越多,他們就越矮。馬塔的發現與一系列數據都相吻合,但是他的研究發現格外清楚,這引起了我的注意。
人們通常認為人體生長速度最快的階段(即所謂的“生長迸發期”)是在青春期,但其實并非如此。事實上,人生的頭兩年半才是生長最快的階段,也是決定成年身高的關鍵時期。有經驗的兒科醫生都知道,將兒童兩歲時的身高翻一番,基本上就是這孩子未來的身高了。對從亞洲收養的兒童的研究表明,如果在3歲之前就移居到美國,他們會長到美國兒童的平均身高。但是如果在3歲之后才移居美國,他們將保持著來源地的身高水平。因此,決定身高的因素必然在于兒童的早期階段。
另外一項關于身高的關鍵觀察來自于幽門螺桿菌研究。 自從科學家發現這種細菌以來,一直就在尋找它們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聯。比如說,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更有可能在兒童階段受過窮。此外,平均而言,他們的身高比不攜帶這些細菌的人要低得多。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幽門螺桿菌如何阻遏了生長,這與當時流行的觀念——“幽門螺桿菌沒一個好東西”相吻合。這種研究暗示著病原體讓人變矮。只要清除了病原體,你就能長高。我覺得頗有道理。
網絡轉載《消失的微生物》作者馬丁?布萊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