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失的微生物 第九章被遺忘的世界 第六節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0-12-30 閱讀:1284
我開始思考,也許在某些情況下,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炎癥反應對我們是有益的。最初的想法很不明確,我不知道益處可能在哪里。我唯一知道的是,當統治許久的遠古細菌消失的時候,注定會有某種后果。我的同事們聽了都覺得是天方夜譚:既然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病原體,我們就應該集中精力研究怎樣才能盡快地消滅它們。他們滿腦子想的只是“消 滅異己”,而不是“雙面共生”。
后來我們的確發現了這些益處。現在看來,這似乎很明顯,但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卻頗費周折,前后折騰了好幾年。而且突然之間,這個領域里的大部分同事都與我意見相左。我沒能說服他們,事實上,大多數醫生仍然認為胃炎是一種病理特征。在他們看來,正常的胃部是不應該有炎癥反應的。這個困境的關鍵問題在于:怎樣才算是正常?
當醫生在胃黏膜里發現了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時候,他們認為這是慢性胃炎,但是這種狀況也可能是身體對體內微生物的正常免疫反應。正如你的口腔和結腸里有炎癥細胞,它們與人體內有益的細菌相互作用。你的胃里同樣有炎癥細胞,它們與在此棲居的細菌相互作用。于是,同樣的問題出現了: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到底對人體是好是壞?如何權衡利弊?病理學家認為胃炎是一種疾病,因此將幽門螺桿菌定義為病原體,而生態學家則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遠占的微生物。
幽門螺桿菌與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不離不棄。在兒童時代或青年時代,攜帶這些細菌也沒有什么危害,因此也就沒有選擇壓力來清除它們。與此相反,瘧疾對兒童如此致命,以至于在成千上萬年之后,人類演化出了一系列的基因來抵御它。
像幽門螺桿菌這樣的微生物則比瘧原蟲之類要安靜得多。幽門螺桿菌在人類里世代傳承,與人類不斷相互適應,彼此間如同走高空鋼索的雜技演員一樣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一種平衡。只要不出差錯,我們就相安無事。這些微生物在人體內特定的微環境里寓居,給人體的細胞發送信號。與此同時,我們的人體細胞也給微生物發送信號,告訴它們壓力、體溫、化學信息,包括免疫防御信號。微生物給我們提供信號,我們給它們反饋——交流就這樣出現了,就像是語言一樣。在這個動態平衡中,炎癥調控會在特定的部位起伏波動。這有點兒像婚姻:我們決定誰做家務,誰去遛狗,彼此的行為會互相影響。
舉例而言,胃里炎癥反應的程度決定了免疫反應的高低。有可能,在生命的早期,尚在發育階段的嬰兒中,微生物與宿主間的相互作用就定下了免疫的基調。一個人的免疫可能比較敏感,一只昆蟲爬過胳膊都會引起哮喘;另外一個人可能比較遲鈍,對病原體都不大起反應。沒有哪種普適的基調可以適用于所有情況。不過,在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中,我們已經形成了特殊的基調,它并不是隨機無序的。隨著我們腸道微生物發生變化,敏感型的相互作用似乎在不斷增加。
現在,幽門螺桿菌的消失已經導致了一種新的環境——古老的平衡被打破了,免疫、激素與胃酸之間的調控紊亂了,就像沒了舞伴的舞蹈。而且如同任何長期關系的終結,它的影響不只是暫時的、局部的,而是終生的、全局的。
過去一個世紀內發生的變化,影響的不只是胃部,它對食管也產生了影響,這正是我們下一章的故事。隨著幽門螺桿菌日漸消失,新的疾病開始岀現。
網絡轉載《消失的微生物》作者馬丁?布萊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