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杲的脾胃學說淺析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0-09-19 閱讀:1742
李杲(1180 年至1251 年),字明之,世居真定(今河北省正定)的東垣地區,晚年自號東垣老人,后人習稱李東垣。師從易州(今河北省易縣)張元素,主要著作有《脾胃論》、《內外傷辨惑論》、《蘭室密藏》、《活法機要》、《醫學發明》、《東垣試效方》等,其中以《脾胃論》最為著名,提出了“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”的理論觀點,創立了脾胃學說,充實、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,而成為“補土派”的代表人物。今試就其脾胃學說的主要內容淺析如下:
1、脾胃傷則百病生李杲認為,脾胃是元氣之本,元氣是健康之本,脾胃傷則元氣衰,元氣衰則百病生。《脾胃論·脾胃虛實傳變論》云:“元氣之充足,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,而后能滋養元氣。若胃氣之本弱,飲食自倍,則脾胃之氣既傷,而元氣亦不能充,而諸病之所由生也。”“九竅者,五臟主之,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,……胃氣一虛,耳、目、口、鼻,俱為之病。”《脾胃論·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》又說:“悉言人以胃氣為本。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,所謂清氣、營氣、運氣、衛氣、春升之氣,皆胃氣之別稱也。夫胃為水谷之海,飲食入胃,游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;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;水精四布,五經并行。”指出人賴水谷之氣以生,而脾胃的運化功能是化生氣血的源泉。氣血旺盛,則臟腑經絡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竅功能協調正常;氣血虧虛,則人體臟腑功能衰退,百病由生。強調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。
《脾胃論·脾胃虛實傳變論》云:“故夫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。此因喜、怒、憂、恐,損耗元氣,資助心火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勝則乘其土位,此所以病也。”指出飲食失于節制,過饑、過飽或進食過冷、過熱的食物,都可以導致脾胃受傷。過度的精神刺激,可以損傷元氣,元氣受傷,不能制止陰火上升,助長心火旺盛,火旺更侵侮脾胃,而使脾胃損傷。勞役過度也可損傷脾胃,《脾胃論·脾胃勝衰論》說:“夫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、精神少而生大熱,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。……胃既病,則脾無所稟受。脾為死陰,不主時也,故亦從而病焉。形體勞役則脾病,病脾則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大便溏瀉。脾既病,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,故亦從而病焉。”李東垣認為,飲食、勞倦、情志均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,脾病與胃病之間是相互影響、相互轉化的。飲食失節先傷胃,多表現為實證、熱證,癥見胃脘脹痛、惡心嘔吐、口苦口干、大便閉結、火升面熱等,但飲食傷胃有余之證,卻使脾氣虧虛,陰火上行灼肺,出現氣短、精神少、身熱、面如火燎等癥狀;勞倦過度先傷脾,多表現為虛證、寒證,癥見怠惰嗜臥、肢體無力、大便溏泄等,但勞倦傷脾不足之證,卻使胃中津液不布、谷氣下流,導致胃亦隨之而病。
3 脾胃為升降運動的樞紐
脾胃為后天之本,居于中焦,通連上下,是升降運動的樞紐,升則上輸于心肺,降則下歸于肝腎。《脾胃論·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》云:“至于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冷冽,此則正氣之序也。故曰履端于始,序則不愆,升已而降,降已而升,如環無端,運化萬物,其實一氣也。……蓋胃為水谷之海,飲食入胃,而精氣先輸脾歸肺,上行春夏之令,以滋養周身,乃清氣為天者也;升已而下輸膀胱,行秋冬之令,為傳化糟粕,轉味而出,乃濁陰為地者也。”李杲認為,升降浮沉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主要運動形式,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的四季氣候變化,相應的有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的四時之氣的升降,惟長夏土氣居于中央,為之樞紐。而人作為自然界之一員,其精氣的升降運動,亦賴中焦脾胃以為樞紐。脾氣宜升則健,胃氣當降則和,脾升胃降,出入有序,就可以維持“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,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,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”的正常生理功能。若脾胃氣虛,就會導致升降失常,氣機紊亂,百病由生。
李氏在升降問題上,特別重視升的一面。他認為,只有谷氣上升,脾氣升發,元氣才能充沛,生機才能旺盛,陰火才能潛藏。反之,若脾氣不升,谷氣下流,生化乏源,氣血虧虛,陰火上沖,則諸病由生。因此,在臨證時,他特別強調升陽益胃法的運用。他所創立的補中益氣湯、升陽益胃湯、升陽除濕湯、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等方劑,均體現了這一學術思想,升麻、柴胡、羌活、蒼術、防風、黃芪、人參等有升發陽氣、補益胃氣作用的藥物就成了他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。他首倡甘溫除熱法,創立補中益氣湯,開治療氣虛發熱之先河。方中重用性味甘溫、入脾肺經的黃芪為君藥,益中氣而升陽,補肺氣而固表;以性味甘溫之人參、炙甘草為輔,助黃芪補中益氣;佐以白術、陳皮健脾除濕、理氣和胃;以升麻、柴胡為使,升清陽之氣,并引諸甘溫藥之氣味上升。其立方之旨在于補中升陽,脾胃之氣升發,元氣隨之充沛,陰火下潛,虛熱自退。李杲在應用升陽益胃的同時,并不反對辨證使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苦寒瀉火藥以潛降陰火,為升發胃氣提供有利條件。胃氣的升發,有利于陰火的潛降;而陰火的潛降,亦有利于胃氣的升發。
李杲創立的脾胃學說,是對《內經》“土者生萬物”理論的發揚和升華,是其理論聯系實際、擺脫古人束縛的經驗總結,千百年來,一直有效的指導著臨床實踐,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、整理和研究,他“尊師而不泥古”、敢于創新的治學精神,更值得我們現代醫者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