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傳遞的是一種生命智慧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0-04-26 閱讀:1772
中醫養生
有詩有茶,有書有影
有人說:中醫是啼鳴的公雞,你啼,天也亮,你不啼,天也亮。以前人們都是以公雞打鳴來判斷時辰,所以才有了周扒皮的夜半雞叫,現在到處都有時間提示,哪里還有公雞什么事。
中醫的現狀也是如此。
其實中醫不該如此。
中醫是一個巨大的寶藏,遺憾的是我們守著這么大一個財富,而不自知。
中醫傳遞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,一種生命的智慧。
至于得病之后的治療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。
在中國古代先哲看來,只有對天地宇宙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宏觀的概念,建立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,才是養生、免除疾病纏繞的關鍵所在。
中醫倡導“治未病”的養生思想。
中醫認為:“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斗而鑄兵,不宜晚乎?”就如亡羊補牢。
中醫的思想和道家是一致的,道家講究天人合一。
道家認為:人由天地之氣所化生,所以人的生命活動應該遵循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,順之則生,逆之則死。
氣的運動展開形成陰陽五行,五行是構成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,陰陽是萬事萬物呈現的兩個方面。
有陰就有陽,比如天和地、男和女、白天和黑夜、太陽和月亮、五臟和六腑。人身體的前面為陰,背部為陽。
五臟與五行
陰陽五行也是中醫的基本思想。
以五臟為例,在人體本身,對應五竅、五味、五志。
拿心來解釋說明:心開竅于舌,心臟在體內,我們很難用眼睛來探查心臟的健康狀況,但心臟的問題可以通過舌頭呈現出來。
心志為喜,所謂:心有余則笑不休,肝有余則怒不止。
就像范進中舉,本來是好事結果高興過頭導致失心瘋。
心有余就是過剩,按照五臟與五味的關系,可以用苦味的食物或藥物來瀉,如苦瓜、蓮子。
如果心氣虛的時候,就用咸味的食物或藥物來補,如淡鹽水、芒硝。
五臟在人體外,對應五方、五時、五色。
拿來解釋說明:脾,五方為中,就是中央的意思,所以脾為身體的大本營,負責整個身體精、津、液的輸布,為人的后天之本。
五時為長夏,長夏指的是立秋前的18天,此時健補脾胃會事半功倍。
五色為黃,脾胃不好的人臉色蠟黃。
同樣的肝氣郁結的人臉色發青,心臟不好的人臉色發紅,哮喘的人臉色發白,腎衰竭的人臉色發黑。
黃色的食物都是補脾的,如小米、黃豆等。
另外,同氣相求和取象比類,也是中醫的思維方法。
同氣相求
所謂同求相求,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五行之氣所化生,相同的氣所生之物具有相同或類似的作用、功能和形象,彼此之間具有特別的關系。
比如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間的血緣關系,我們常說親情之間就算打斷骨頭還連著筋。
人和人的相遇,也是同氣相求的結果,所謂人以類聚、物以群分,就像蜜蜂喜歡花,屎殼郎喜歡屎。
有風濕疾病的人,遇到陰雨天就會加重,這就是外濕引發內濕的結果。
體質偏寒的人,遇到天氣突變降溫就會感覺特別靈敏。
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,便秘的問題可能是肺氣不降。
以臟補臟的思維也是同氣相求的原理,肝不好可以吃點動物的肝臟,腎不好可以吃點羊腰子。
取象比類
何謂取象比類?簡單說就是以具體的物象類比抽象的思維。
核桃,它的形狀就像一個腦子,所以核桃可以用來補腦明智。
再比如,小兒夜啼,是每個家長都經歷過的噩夢。
這時就可以用蟬蛻來煮水給小孩子喝,就是蟬脫掉的那個殼。
我們回想一下,炎熱的夏天,知了的叫聲就是白天的背景音樂。而到了晚上,這音樂就戛然而止了。
所以,按照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,蟬蛻這味中藥是可以鎮靜安眠的,嗓子啞了,也可以用蟬蛻,它可以亮嗓子。
脫發,這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。在中醫里認為是氣血不足,風邪內擾。
頭發就像樹葉一樣,當樹根沒有足夠的營養通過枝干送達樹葉時,樹葉就開始慢慢枯黃,在枝頭搖搖欲墜,這時一陣風吹過,樹葉就會脫離樹體。
頭發也一樣,中醫認為:發為血之余。氣血充足,自然旺盛黑亮。
當氣血不足,同時再有體內的風邪助推一把,那就會樹葉一樣開始脫落。
所以中醫治療脫發的原則,就是補養氣血,驅風除邪。
有人說: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人類退化史。
現在的科技飛速發展,人類的知覺卻在減退,甚至變的無知無覺。
古人的生活特別古樸純真,放眼就是自然,抬頭就是星空。他們就是通過仰察俯觀來觀察自然、認識宇宙的。
古代的中醫學家,在研究醫學時,不是在孤立的去看待問題。而是把它放在天地自然和社會文化的大視野中來思考的。
他們認為宇宙間存在一個大道,天、地、人之間是一個一以貫之的整體。
中醫和哲學、藝術等領域之間是內在統一的,都是尋求生命智慧的學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