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起飼料禁抗
發布人:奧姆龍 時間:2020-04-09 閱讀:1839

禁抗、替抗大勢所趨
目前,一些應當嚴格控制使用的獸藥,如獸用抗生素、鎮靜藥等,可以隨意購買。這種自由銷售狀態,導致養殖戶在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情況下,自行購買、不合理使用獸藥,給畜產品質量安全造成極大威脅。因此,亟待將獸藥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兩類進行管理,對安全性和使用風險程度較大的品種,實行處方管理,在執業獸醫指導下使用,減少獸藥的濫用,促進合理用藥,提高動物源性產品質量安全。另外,將獸藥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分類管理,是當今各國普遍采用的管理制度,有利于促進我國獸藥管理模式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。
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,藥物添加劑作為飼料添加劑已經開始應用于畜牧業生產,50多年來,畜產品從奢侈品成為廉價質優的日常食品,促生長類飼料藥物添加劑的功勞不可否認。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抗生素的濫用也引發了種種問題,例如:藥物殘留、細菌耐藥性、環境污染等,所以在今天,飼料“禁抗”、藥物“限抗”已經是大勢所趨。

禁用的藥物類飼料添加劑
飼料添加劑包括藥物添加劑和非藥物添加劑,其中,非藥物添加劑又包括營養性和一般飼料添加劑。2020年以后,將不再有藥物飼料添加劑。
11種完全停用的藥物添加劑
日前,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(美國CDC)發布《抗生素耐藥威脅報告(2019年)》(以下簡稱2019AR)。這是美國自2013年后,第二次就抗生素耐藥問題出具權威報告。報告顯示,在控制抗生素耐藥問題上,美國取得一定成績。但在社區護理機構、養老院等地,耐藥菌問題游走在失控邊緣。同時,需高度警惕的“緊急威脅”耐藥菌種類在增加。
2019AR顯示,美國每年發生280余萬例耐藥菌感染,導致3.5萬例死亡。好消息是,2013年至今,美國院內耐藥菌感染例數下降30%;死亡例數下降18%。曾被稱為“超級細菌”的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,如今也沒那么兇殘了,其致死例數明顯減少。但是,醫院外的耐藥菌感染,卻在上升。有數據稱,約85%的耐藥菌感染死亡,發生在養老院、護理機構等。“這會讓更多人處于危險之中。也會讓耐藥菌傳播,更難識別和控制。”
“細菌非常聰明,學習能力超強。”美國CDC抗生素耐藥問題高級顧問Michael Craig稱,基因研究表明,耐藥菌能教會彼此——包括不耐藥菌——,對抗抗生素。“某些救命神藥已不再能創造奇跡。甚至,人類最先進的抗生素,也在一些多重耐藥菌面前失守。”Michael Craig說。
美國CDC主任Robert Redfield博士指出,應對抗生素耐藥危機,不能指望研發更強大的抗生素。“藥物研發、臨床試驗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”關鍵一點是,減少抗生素使用。用得越少,細菌提升耐藥性的機會就越少。
同時,減少或拒絕家禽、畜牧業使用抗生素,也有助于控制抗生素耐藥。CDC資料顯示,在所有耐藥性細菌感染中,有20%的耐藥是源于我們的食物。無論是在人類還是動物中過度使用,抗生素耐藥仍主要是人為問題。
早在2015年12月,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(FDA)發布一份報告顯示,美國每年生產的抗生素70%用于家禽家畜養殖。每年200萬美國人患抗藥性疾病,超過23000人因此死亡,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各種肉類中,都有各類抗生素殘留。同年,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發表在國際期刊《環境科學與技術》的數據顯示,中國抗生素使用量達16.2萬噸,居世界第一,其中約7.8萬噸為人類使用,約占48%,人均使用量超出歐美國家5倍以上。
我們看到了敵人——就是我們。規范使用抗生素就是救我們自己,救我們的子孫后代。
2019年7月10日農業農村部第194號公告的正式發布,標志著12種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定局。
2020年1月1日起,12種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“獸藥添字”生產批號正式取消;
2020年7月1日起,12種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禁止在商品飼料中添加使用;
2020年12月31日起,含有12種促生長藥物飼料添加劑的商品飼料禁止流通。
至此,飼料禁抗時代正式到來。
本文章來源:中獸醫藥研究院 如有涉嫌侵權,請聯系管理員刪除。